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毕业生“铁饭碗”破碎,成山区赤贫家庭六孩之母……她身上发生了什么?

2017-05-29 经济学博士

X博士:博士小学在农村呆过,也在深圳完成自己的初中高中,广州读完大学继续自己的学业。不同区域不同阶层的环境对人的塑造和改变非常之大,哪怕是大学毕业的同学,不同区域的人经济状况见识和执行力差异也非常大。看完这条新闻更加坚定了博士的想法,真的,哪怕你死都要死在北上广深。一个人的命运和际遇来源于知识、人脉、行业、环境、区域一旦你没有很好的用好自己的学历(知识)整合好周遭的资源,不断的折腾,实际上是在社会最底层,焦虑而迷茫的活着,这个新闻是一个极端的案例,但博士相信这不是最后一个。读完心痛。。。。。。


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红星新闻(cdsbnc)、北京青年报()、新三届、浙江卫视


近日,题为

《修水上杭:一位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生的辛酸泪》的文章

引发大量转发


从人大毕业后

一波三折

两度婚姻

共生养6个孩子

家庭陷入赤贫

……

文章主人公伍继红

因为这些关键词

成为关注的焦点


她的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伍继红一家9口合影。


前几天,伍继红的遭遇引爆中国人民大学多个校友群。曾经的班主任安清福在看到网传消息后直言,“十分震惊。”


很快,消息得到证实,流落赤贫家庭的伍继红正是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现信息资源管理学院)1998届毕业生。



“整个大四好仓皇”




伍继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家本在江西赣州,高考时,随叔父落户广东河源和平县。



1994年7月7日,高考在全国各地进行。


当时,考生并不多,在广东,有109171名学生参考。


伍继红是其中一人。开考前夕,她反复叮嘱自己不能毛躁,不能紧张。


她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作文题目,还有自己写的内容。


“让写一篇记叙文,要求印象深刻。我就写,自己去外面做事,落难后,很艰难,遇到好心人,他帮助了我。当时特别感动,然后回到家乡,继续读书。”


23年前,她似乎就预测了自己的人生。


1994年,伍继红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填报志愿时,她没有多想,填了中国人民大学。


最终被顺利录取,“当时,学校说,可以分配,也可以自己找。”


从广东到北京,伍继红以为跃进了龙门,“大学时,没有什么具体的想法,就想找个好工作,想进机关单位,只要能和专业对口就行。”伍继红反复念叨,“能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就做什么。”


大学四年,很快结束。但是,伍继红还有她的同学们正身处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


早在1994年7月3日,在伍继红入学前,国务院就下发《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开始砸破“铁饭碗”,并划定红线——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制度,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新旧体制转轨。


意见第十六条。教育部官网截图


伍继红成了人才市场中的普通一员,据当时的国家教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伍继红要和101万人去“抢饭碗”。


“学校说,可去外地或者留在北京,按协议执行就行,”伍继红开始茫然,“毕业时,已经不分配。到了悬崖口,到了刀口。不得不面对,只能自己去找。”


谈及当时的感受,伍继红直言,“当时想,找到就行,国家不太管这个事,完全是自主的。”


直至今天,伍继红在外飘零19年,但那本《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资格证》还保存完好。


伍继红仍然保存着《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资格证》。


“那是大四上学期左右考的,只是说你有了这个资格。要想当公务员还得考试。但没考上。”


毕业前,伍继红多次南下广州,结果被广州建筑设计院、广州市档案馆等五六家单位拒绝,“挨家挨家地去看过。自己去找。有的不需要,有的说已经找到了。当时住在高中同学那儿,一边在各地找工作,一个人单枪匹马,待了好几周,但没任何结果。”


最后,学校那边打来电话,毕业真的临近了:得交毕业论文。


回到学校,写完论文后,就快要毕业。去了北京的一些单位,“感觉京城人文氛围很好,广州人太多。”


“当时电话到处纷飞哦,每个档案馆挨个打,北京市郊县的都打过好多。”伍继红回忆,“当时,有的要,但没去成;有的不需要。我只能一直打电话,再也没什么办法。”


伍继红说,自己曾丧失了一次绝佳的机会,“海淀区档案馆的领导让我过去,答应我去上班,但因为迟疑了一天,机会就被同学抢走。”


伍继红在人大上学时曾获得过兰台奖学金。


聊到这次经历,伍继红明显有些懊恼,“我再打电话,对方就说,已经录取了你同学。”


这也许是,她距离“铁饭碗”最近的一次。


之后,伍继红独自一人前往天津,去一家事业单位应聘,“很多同学陆续过去,但一个人也没录。”


找工作受阻后的伍继红也曾准备考研,“没考上,而且耽误了时间。”


公务员考试没过、考研没过,英语六级也落败,“感觉整个大四好仓皇。”



“铁饭碗”梦想破碎



毕业,终究还是来了。


同窗四年,班里36位同学各奔天涯。但是,伍继红的仓皇似乎没有了尽头。


将户口迁回广东后,伍继红的“铁饭碗”梦想破碎。


为了生计,她不再专挑事业单位。终于,在广东中山市,伍继红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新学林,做教育软件,要改革中国,帮助中国小学生提高学习质量,比如,作文和作业辅导……”当时,伍继红还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我负责搜集资料,整理档案、文件。因为做软件,所以需要很多资料,一篇一篇地输入计算机。”


当时,伍继红每月收入3000多元,按照当时的物价,这样的收入并不算低。


但8个月后,因和同事有矛盾,她索性将工作辞掉,“本家给我介绍了一份工作,制作新年贺卡、日历。但每月工资有1000块钱就不错了。”


伍继红看着1998年时的简历出神。


一个多月后,伍继红再次离职。


这次她去了福建,并且彻底与自己的专业诀别,“是服装厂,每天和鞋服打交道,缝缝扣子,裁剪衣物。”


虽然是体力活,但伍继红强调,“那是台资。”


几个月后,伍继红辞职,这时,她才感慨,“还是第一份工作好,毕竟教育是每个人都关心的。”


之后,伍继红去了顺德,正好认识了前夫。但这时,已是2000年,伍继红毕业已有2年。


前夫是伍继红梦魇的开始。


“在顺德,找工作时,偶遇。他是做体力活的。”当时,伍继红已将“铁饭碗”的奢望丢弃,只考虑柴米油盐的“俗事儿”。


当年10月,两人没有谈多久,便结了婚,并生下了一个女儿。


从此,伍继红再未工作,至今已有17年。


伍继红家后门外观。


两人先在顺德生活,但是5年后,前夫突然说,要离婚,就走了,“我很奇怪,但他不和我联系。于是,我回江西修水找他。找到了,但他的长相变了,当时很伤脑筋。”


回娘家待了数日后,伍继红又返回夫家,“他爸爸说,他变心了,让我走。”


这时,伍继红已怀孕在身。家中只有前夫的爸爸一个人,也无力照顾她。


回忆起前夫,伍继红情绪有些激动,“他知道离婚是不负责任的,就给我妈妈2000元,想让我妈负责起来,但是,离婚是什么意思?他不知道。”伍继红自问自答。



“婆家说,我的身体不能结扎”



就在那时,现在的丈夫邓高华一家走近了伍继红。


2006年,伍继红和邓高华扯证。


“上杭镇和杭口镇相邻,他堂姐嫁在了那边,”邓高华的姐夫汪小平告诉红星新闻,邓高华只念到小学二年级,遇到伍继红之前一直未婚。


邓高华的堂姐知道伍继红的情况后,准备介绍给堂弟。“2006年7月,就让高华过去看看,第一天没看上。第二天又去看,后来就将就了,一个星期后到了邓家。”


到邓家一个多月后,伍继红产下一子,“她前夫的父亲曾两次认亲,但邓家不许。前夫一次也没来。”


此后,她又相继生下4个儿女。


汪小平说,伍继红曾经受过刺激,偶尔思路不清。“从2006年7月至今,11年间,她只在附近走动,连30公里外的县城都没有专门逛过。这些年,共去修水县城两次,一次给她自己看病,一次是陪她小女儿去南昌看病,路过修水。”


伍继红说,这些年,自己感到家中十分冷清,虽然5个子女每天都在哭闹。


“家中有弟弟、妹妹,母亲在陕西做保姆已经好几年了。但他们从来没有来过修水。只有过年时,才会打电话,庆贺新年,平时冷冷清清的。为了照看儿女,什么事也做不成。”


“家里没钱坐车。”这是伍继红能给出的理由。


为什么会连续生育6个儿女,伍继红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婆家说,我的身体不能结扎,否则会有生命危险。”


“失联”19年的校友归队


伍继红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精神有些不正常”,“我平时不出门,也不爱跟别人打交道,也没有出去找工作,给人感觉是冷漠无情。”伍继红介绍,此前丈夫外出到浙江温州打工,自己就在家里会给家人做一日三餐。


伍继红丈夫邓长庚对北青报记者介绍,这次伍继红的经历在网上引发大量关注后,也有很多人前往家中探望,所以近期从温州回到了家中。邓长庚说,自己之前也只是听妻子提起过她以前在北京的大学上学。


在伍继红的经历引发广泛关注后,伍继红母校人民大学师生也已自发开展相关救助活动帮助伍继红及其家人。在某筹款平台上,人民大学江西校友会方面已经发起了《帮助伍继红校友早日渡过难关》的筹款项目,截至26日晚9时许,筹款项目已募得金额15万余元人民币,获得721次帮助,同时部分校友也在微信群中转发相关捐助信息,自发帮助伍继红。在《捐助倡议书》中,江西校友会也提出会拟定具体长效的帮扶方案,力争让伍继红校友一家尽快摆脱贫困。


与此同时,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原档案学院)党委书记王丹、伍继红大学时的班主任安清福以及同班同学、校友代表也到江西修水,看望伍继红。



她答应要重新开始



安清福是在5月25日早上看到伍继红流落山区的消息的,“一开始没在意,点开一看,是档案学院,再一看是伍继红。那不是我们班上的学生吗?太震惊了。”


中学时代的伍继红 上杭中学。吴美华供图


所以,他很快向学院汇报了伍继红的消息。校友会核实伍继红的情况后,学院书记王丹即决定亲自带队前往江西,“让伍继红归队。”


在见到伍继红后,王丹多次重复,“我们娘家人来看你了。”


十几年来,甚至在结婚时,家人都没有来看过自己。如今,人大的“娘家人”来了,伍继红的话明显多了起来,她没有哭,一直在笑。


丈夫邓高华也说,“来邓家11年,她今天说得最多,状态最好。”


王丹和安清福不仅给伍继红带来了继续生活下去的物质保障,也让她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安清福承诺,“回北京后,我给你寄最新的档案学教材,你要把专业拾起,好去档案馆工作。我们不会只来这一次,但站起来,还是需要你自己努力。”


伍继红点头答应道,“我要买一台电脑,重新开始。”


但她对“铁饭碗”仍有着特殊的情结,“想进事业单位,当跟班,跟着那些领导,成熟的、有魄力的人……”


伍继红夫妇挥别王丹和安清福等人。


红星新闻记者 王春   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琳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